close

1895年,清朝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,此後50年台灣便受日式影響甚大。」這是從小學社會課聽到國中歷史課,關於台灣的一段重要過程。日本人雖然以「殖民地」來對待台灣,不過期間還是有許多重要的建設,例如環島鐵路的建設,以及日本神社、日式寺廟等,而在當時繁華的中華商場,當然也有地標性的信仰中心,就是今天要介紹的「西本願寺台北別院」。搭配上最近開始的特展與古蹟活化,第一次感覺有「臺北市文獻委員會」這個機構的存在。

 

其實一開始真正吸引我的,是這面牆。

DSC_0100  

但真正讓我駐足不走的,是這個。

DSC_0151  

其實在這之前,我已經先從台大醫院騎到榮總,現在則已經從榮總回程,預計到龍山寺轉乘公車回家。但是萬萬沒想到,在西門附近邂逅了這麼美的小小空間,大大的鐘樓,好多好多日式風格的建築。於是一個念頭,就進去了~

DSC_0103  

日治時期的這個廣場,曾經是日本京都西本願寺來台建立的別院,稱「西本願寺臺北別院」。台灣光復後,成為軍眷及中南部移民的聚居之地,於是台北市一個非正式聚落-中華新村,也就悄然形成。不過1975年,一場無情火將本堂、庫裡、御廟所盡皆吞噬。去年修復完成,再加上今年「臺北市文獻委員會」正式進駐,讓「西本願寺廣場」以全新的面貌重現。上圖看到的是輪番所。而文獻委員會,坐落於本堂下一隅。

DSC_0147  

這裡就是原來的本堂,於1931年落成。興建時為考慮蟻害問題,特以鋼筋混凝土造臺基、木造殿堂,而且相較當時佛寺,臺基也比較高(雖然現在比這個高的比比皆是)。197545日的那場火,將上部的木造殿堂燒毀,底部臺基則倖免於難。原本臺階內為僧眾使用之圖書室、事務室、會議室等,但僅臺基本體完成修復,採用型鋼結構。

DSC_0104 DSC_0110  

本堂台階上,修復過後的模樣,有一個小平台,有點類似之前介紹過的猴硐神社上的樣子,但是就是有點不搭。

DSC_0143  

從本堂瞭望整個廣場

DSC_0144  

接著要介紹的,就是建築群中保存算非常完整的「樹心會館」。

DSC_0109  

「樹心會館」這個名稱是由於之前得到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匾額「樹心佛地」而得名,紅磚結構與日式木屋架,提供舉辦演講、葬禮等活動的集會場所,而且還提供給當時的幼稚園用,只是不知道那些小小主人翁們,到底知不知道他們所在的地方,如此富有特色。

 

入口處的唐門,為結合西式與日式之折衷樣式。

DSC_0112  

而樹心會館也是本次展覽的主展場。

DSC_0123 DSC_0125  

以下,論:艋舺台灣廟宇及西門日本寺廟之不同。猜猜這分別是哪兩個知名景點呢?(歡迎留言)

DSC_0135 DSC_0136  

日式建築中的Y形柱,在此也可見到。

DSC_0119 DSC_0138 DSC_0139 DSC_0140  

會館另一邊的門旁,掛著一排的祈願木牌,我挑了最有感覺的兩個與大家分享:

DSC_0120 DSC_0121  

木牌中間的那個鐘樓,也是整修過後讓大家驚豔不已的一處地標性建築。

DSC_0114  

鐘樓裡的鐘,1901年完成,其口徑27吋,是為銅鐘。鐘上還鑄有「明治三拾四年一月鑄造之旋主臺北最勝講」字樣,原於至道宮,之後才移至此臺北別院。之後利用興建御廟所所剩建材興建鐘樓,於是1923年,鐘樓落成。踏上鐘樓俯瞰廣場,感覺又和本堂有點不太一樣。

 

也有幾位跟我一樣是騎乘YouBike路過而進到裡頭參觀的騎士,當中還有位金髮美女,看的出來這YouBike正為台北做著國民外交。另類的國民。

DSC_0117  

DSC_0116  

最後介紹的,是同在1975年的大火中遭回祿的御廟所。

DSC_0108  

1923年落成的御廟所,為日本佛院特色之一,多設於本堂左右。燒毀前原貌為木構式建築,入口處也是唐門形式,或許與樹心會館有幾分相似吧。目前也僅存臺基,供後人追憶,想來實在可惜。

DSC_0145  

 

「我們的臺北,沿著時光的走廊來到今日。

 

 現在,就讓我們沿著走廊,回到昔日的臺北吧!」

 

DSC_0152  

DSC_0148  

 

xiaowu note

西本願寺台北別院廣場

DSC_0144  

地址:台北市中華路1174-2號(樹心會館),界於長沙街與貴陽街之間。

 

西本願寺廣場的「前世與今生」特展

DSC_0113  

很湊巧的,我是在開幕的第一天就遇到,又是個意外。

 

展期3/165/4,週二到週日10:00~17:00(週一休館)在樹心會館內,真心推薦大家來看看!

 

另外「臺北回想曲」常設展展於文獻委員會(西本願寺本堂下,台北市中華路1段174-1號),開放時間為週一至周五9:00~17:00(週六日休館),因此本次未能入內。

arrow
arrow

    iamxiao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